舰上装饰奢华,雕刻精细,是当时造船工业的结晶,为世人所惊叹。

    唉,这已经是半个多世纪前的军事技术成果了。

    以带英垄断海权的尿性,这都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了,战列舰的吨位,肯定已经超过了令人恐怖的3000吨。

    三千吨以上的风帆战列舰,一艘就有几百门重炮,对上不足百吨的所谓大海船,嗨,碾压的体无完肤矣!

    差距太大了!

    如果不改变现状,到了鸦片战争之时,大清国依旧要败得惨不忍睹,而且毫无胜算!

    好在,玉柱来了大清,这就有了转机!

    接下来的日子里,玉柱只要有空了,就钻进舵楼里,坐到老舵工的身旁,谈天说地,东扯西拉。

    据老舵工回忆,他爷爷的那个时代,也就是前明时期的所谓大海船,也就只有一百多料而已,都不大。

    玉柱自然是心里有数的,大明朝的禁海令,其实比大清还要严苛得多。

    但是,郑成功的水师,却是不弱的。郑成功指挥的收台之战,荷兰人在台湾有4艘船,其中“赫克托”号和“斯·格拉弗兰”号是装备60门大炮的五桅风帆战舰,最大的大炮可装三四十斤的铁弹。

    据史料记载,郑成功最大的船,吨位上只比荷兰的战船小一些而已。真正的差距是,船载的火炮数量,相差极为悬殊。

    就算是康熙五十六年时,老皇帝又禁了南洋的海上贸易。只隔了不到十年,等雍正缺钱花的时候,还是下旨开了海。

    乾隆撤了三个海关,但是,也保留了粤海关,作为唯一的对西洋贸易的港口。

    客观的说,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前,大清真正禁海的时间,其实很短,断断续续的也就几十年罢了。

    大部分时间里,大清都是允许开海,利用海上贸易赚钱的。

    带英引领的工业文明,对于带清的农业文明而言,具有碾压性的优势!

    海上航行,不仅具有速度的优势,而且舒适性也远胜于陆上乘马车赶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