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许秀清的报告基础上,李啸可以算出,120万亩可改为粮田的荒地,以每户20亩,每家约4口人计算,大概可以安置24万名百姓。而70万亩桑田能开发出来的话,以每户30亩桑田来计算的话,又可安顿9万余名百姓。

    而12万亩的盐田,因其散落登州沿海各地,难于一并管理与开发,李啸打算,等粮田与桑田开发完毕后,再来开发盐田,以便按部就班地完成整个规划布局。

    于是李啸给许秀清下令,让他再度前往河南、北直隶、南直隶、以及山东当地,招揽流民,前来登州各州县开发土地,安家定居,并且,李啸要求,这次务必一步到位,至少招收30万以上流民过来,以尽快实现登州的面开发。

    听了李啸的新的命令,许秀清笑了起来,他朗声道:“大人,现在我军常常在外招揽流民,早已名声在外。象我等前往河南等地之时,在每个州县街巷处,才打出招收之消息,便有大批流民闻风过来投奔,倒是免了我等许多找寻之功夫呢。”

    李啸亦笑道:“国家以人民为根本,那些流民既视我军为求生之依靠,我等又岂能负于这些同胞百姓。听说,因我军连连去河南北直隶等地招揽流民,当地的流民数量已是大减,可是属实?”

    许秀清忙道:“正是如此,现在临近我山东的外省州县,流民数量已是极少,我等需前往河南与北直隶内地,方可多招些人。毕竟流民穿州过县,往来不定,时有错过亦是平常。学生在想,象我军这样,动不动就是数十万的招揽流民百姓,这河南与北直隶等地,怕还是不够呢。”

    听了许秀清的话,李啸大笑起来,一时陷入沉吟。

    其实,他知道,自已所招揽的流民数量,在整个明末历史中,实为微不足道。

    据历史学家考究,整个明末,中国有人口一亿三千万,最保守的估计也是近亿。

    而在顺治七年时,除去西南等地,国人口仅剩1400万,竟然损失了多达0万的人口,实是骇人听闻。

    要知道,战火波及球的第二次世界大战,总共的人口损失才不过5000万。

    据统计,整个明末混乱的五十多年内,至少有四千多万的流民,死于战火与饥馑之中,而到现在为止,李啸总共招揽的流民和俘获的流寇家属加起来,才不过60多万人,就算再招上这30万人,也才不过近百万人,相比庞大的流民数量来说,李啸的流民招揽与安置工作,规模还是太小。

    李啸心下暗想,现在河南与北直隶等地,因为流寇的主要活动地区在山陕及湖广,现在还算安宁,流民数量较少亦是正常。

    如果自已真的要招揽大批的流民的话,可能去湖广与山陕等地,会更快捷一些。

    也许,自已将来,可以直接派兵前往山陕与湖广,更大数量地招揽流民过来。。。。。。

    李啸正在沉思之际,这时,许秀清忽然向李啸提了个新的建议。

    “李大人,我军现在山东、台湾、济州等地粮田数量,其实已经足够供应我军部人口,尚是绰绰有余并可供外销了,以学生看来,不如将登州那些下等品质的田土,改种成棉花,以实行我军布匹生产能自给自足,不再受制于人,岂不甚好?”

    许秀清的这条建议,让李啸双眼一亮。对啊,现在粮食供应已然足够,为什么不能让那些下等田土改成棉田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