面见周天子的过程十分顺利,周天子对长陵本人的兴趣远远超过唐国的奇闻异事。
“听说赵大将军曾经五感不通?”
长陵跽坐在殿下,闻言只是一笑,道:“不敢欺瞒王上,确如传言所说。”
“大将军既然出身赵国,为何不先收复赵国失地,反而攻打了北林九城?难道北林九城有大将军眷恋的人或事,还是说北林中原腹心之地,赵大将军先攻北林,另有所图呢?”周天子久在殷洛,受这国的气,又受那国的憋屈,威严远不如他自己的祖宗,如今逮到一个年纪小的赵长陵,可不得发泄发泄?
王相在一旁叹气摇头,不忍直视,他辅佐的这个天子,基本算是没救了,王室如今也没有什么出众的公子,你看诸国,如赵长陵一般十六七岁就扬名立万的继承人,都能数得上来几个。这是赵长陵脾气好,若换了齐王、陈王,早就掀桌而去了。
安平君侍立在殿下,一边观察着赵长陵,一边注意着天子的言行,连忙找补道:“大将军勿要误会,王上是说,大将军出身赵国王室,执掌唐国名正言顺,为何还要与卫国舒氏共治呀?”
长陵肃然道:“舒姬为国殚精竭虑,且才能出众,长陵不过是能打仗罢了,还需要舒姬为我准备粮草辎重,出谋划策,唐国,离不开舒姬啊!”
周天子不悦:“你的意思是说,那舒氏的功劳比你更大了?舒氏一介女子,又只是卫国一丞相之妹,按着出身,是配不上你的,待寡人册立大将军为唐侯,便将寡人最美的公主许配给你,如此方能彰显天子威严,四海臣服——”
长陵冷着脸,走到殿中行了一礼,固然请辞:“北林九城能尽归唐国,卫国与舒姬功不可没,赵长陵不敢邀功,唐侯之位,该由舒姬当之。至于赵长陵,臣身为赵人,怎能数典忘祖,忘了赵国百姓还处在水深火热之中,若王上允准,臣愿请旨复立赵侯之位,借唐国兵马,向陈王讨回赵地十六城!”
此言一出,殿中鸦雀无声,大臣们一时都没有反应过来,赵长陵这是什么意思?他想干什么?!
作为周王室的臣子,大家都知道自己前途渺茫,不如变革崛起的诸侯国能施展抱负,待在周王底下,也就是混个俸禄,最多还有点固守周礼的情怀。其实各国打仗跟他们没什么关系,反正怎么打都打不到殷洛来,但是赵国是什么,赵国是已经被褫夺的封地,赵王还没死呢,周天子谥号都给他取好了,就叫做“恭侯”,少不了讥讽贬斥之意,现在赵长陵要恢复赵国的封地,也就意味着,周天子不仅要承认新崛起的唐国,还要再承认一个复国的赵国……
赵长陵这属于拿着鸡毛当令箭,你说周天子不认赵国又怎么样,人家带了唐兵一路打过去,他一可以并入唐国,二可以自立为王,根本不需要周天子的认可。
但是有这个许可,周天子等于是得罪了陈国,陈国虽然离殷洛远得很,但陈王是个硬茬,他已经五年没有来殷洛朝贡过了,陈国的朝贡不是小数目,周天子不一定愿意堵死这条路。
周天子显然想了半天才把事情想清楚,安平君急得跑上殿去,附在天子耳边说了句话。
王相想:安平君还惦记着他的薯种呢,可惜啊,不解决王畿附近土地兼并的问题,他就是种再高产量的作物,贫苦百姓还是依旧冻饿于野,无地可耕。
他又想起桃姬派人送到自己家里的两盒黄金,说来也奇怪,桃姬除了出身温县,应该与赵长陵没什么交集,怎么就求他助赵长陵一臂之力了呢?
“放肆!”周天子拍案振声,“赵长陵,你竟敢违逆寡人的意思,天子一言,驷马难追,你难道要让寡人收回赵邕的谥号吗?”
王相觉得时机合适,连忙上前插了句嘴:“王上,按理说这赵国已灭,不该再起战火,殃及无辜百姓,可陈公嚣张,数年不曾入京朝贡,长此以往,恐怕陈地之人,只知有陈公,不知有周天子,周礼教化,毁于一旦,诸国效仿,断绝朝贡,届时王室威严,将置于何地啊?”
“听说赵大将军曾经五感不通?”
长陵跽坐在殿下,闻言只是一笑,道:“不敢欺瞒王上,确如传言所说。”
“大将军既然出身赵国,为何不先收复赵国失地,反而攻打了北林九城?难道北林九城有大将军眷恋的人或事,还是说北林中原腹心之地,赵大将军先攻北林,另有所图呢?”周天子久在殷洛,受这国的气,又受那国的憋屈,威严远不如他自己的祖宗,如今逮到一个年纪小的赵长陵,可不得发泄发泄?
王相在一旁叹气摇头,不忍直视,他辅佐的这个天子,基本算是没救了,王室如今也没有什么出众的公子,你看诸国,如赵长陵一般十六七岁就扬名立万的继承人,都能数得上来几个。这是赵长陵脾气好,若换了齐王、陈王,早就掀桌而去了。
安平君侍立在殿下,一边观察着赵长陵,一边注意着天子的言行,连忙找补道:“大将军勿要误会,王上是说,大将军出身赵国王室,执掌唐国名正言顺,为何还要与卫国舒氏共治呀?”
长陵肃然道:“舒姬为国殚精竭虑,且才能出众,长陵不过是能打仗罢了,还需要舒姬为我准备粮草辎重,出谋划策,唐国,离不开舒姬啊!”
周天子不悦:“你的意思是说,那舒氏的功劳比你更大了?舒氏一介女子,又只是卫国一丞相之妹,按着出身,是配不上你的,待寡人册立大将军为唐侯,便将寡人最美的公主许配给你,如此方能彰显天子威严,四海臣服——”
长陵冷着脸,走到殿中行了一礼,固然请辞:“北林九城能尽归唐国,卫国与舒姬功不可没,赵长陵不敢邀功,唐侯之位,该由舒姬当之。至于赵长陵,臣身为赵人,怎能数典忘祖,忘了赵国百姓还处在水深火热之中,若王上允准,臣愿请旨复立赵侯之位,借唐国兵马,向陈王讨回赵地十六城!”
此言一出,殿中鸦雀无声,大臣们一时都没有反应过来,赵长陵这是什么意思?他想干什么?!
作为周王室的臣子,大家都知道自己前途渺茫,不如变革崛起的诸侯国能施展抱负,待在周王底下,也就是混个俸禄,最多还有点固守周礼的情怀。其实各国打仗跟他们没什么关系,反正怎么打都打不到殷洛来,但是赵国是什么,赵国是已经被褫夺的封地,赵王还没死呢,周天子谥号都给他取好了,就叫做“恭侯”,少不了讥讽贬斥之意,现在赵长陵要恢复赵国的封地,也就意味着,周天子不仅要承认新崛起的唐国,还要再承认一个复国的赵国……
赵长陵这属于拿着鸡毛当令箭,你说周天子不认赵国又怎么样,人家带了唐兵一路打过去,他一可以并入唐国,二可以自立为王,根本不需要周天子的认可。
但是有这个许可,周天子等于是得罪了陈国,陈国虽然离殷洛远得很,但陈王是个硬茬,他已经五年没有来殷洛朝贡过了,陈国的朝贡不是小数目,周天子不一定愿意堵死这条路。
周天子显然想了半天才把事情想清楚,安平君急得跑上殿去,附在天子耳边说了句话。
王相想:安平君还惦记着他的薯种呢,可惜啊,不解决王畿附近土地兼并的问题,他就是种再高产量的作物,贫苦百姓还是依旧冻饿于野,无地可耕。
他又想起桃姬派人送到自己家里的两盒黄金,说来也奇怪,桃姬除了出身温县,应该与赵长陵没什么交集,怎么就求他助赵长陵一臂之力了呢?
“放肆!”周天子拍案振声,“赵长陵,你竟敢违逆寡人的意思,天子一言,驷马难追,你难道要让寡人收回赵邕的谥号吗?”
王相觉得时机合适,连忙上前插了句嘴:“王上,按理说这赵国已灭,不该再起战火,殃及无辜百姓,可陈公嚣张,数年不曾入京朝贡,长此以往,恐怕陈地之人,只知有陈公,不知有周天子,周礼教化,毁于一旦,诸国效仿,断绝朝贡,届时王室威严,将置于何地啊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