虽然现在距离明年的春耕,还有将近五个月的时间。可是要想建造更多的堤坝,时间还是有些短。

    在朱厚照派出王鏊、许进、王守仁等人前往各地彻查冗员问题不久,他就开始谋划建造堤坝一事。

    除了发明水泥一事,朱厚照还派人前往应天府长江段沿岸寻找石料的来源。

    找到后,就由当地府衙招募劳力,进行开采。

    这也在一定程度上,为即将开始的筑堤储备了物资。

    除了石料。朱厚照还命南京工部找来技艺高超的铁匠,按照朱厚照的想法,炼制出钢材。

    并且按照他设计的图纸,制作炼钢的熔炉、烧制水泥的设备,等等。

    这也使得水泥的研制,进度大大提高。

    各项准备工作都在有序不紊地进行着。

    之所以说是准备工作,是因为朱厚照尚未开始组织大规模的筑坝修堤。

    要想大规模开展筑坝修堤,仅仅有足够的财力、足够的劳力、足够的物资,还是不够的。

    要有一群熟悉当地情况、积极落实朱厚照工作要求的吏役。没有他们,仅靠朱厚照带来的这些人,根本不可能完成如此大规模的工程。

    这也是朱厚照力排众议,要想解决冗员、为应天府各级衙门吏役涨工钱的原因。

    刘春、王鸿儒等人都被朱厚照派往各地监督采石场的采石工作,督促各地加紧制造石料,为下一步筑坝修堤提供最重要的原材料。

    而王守仁则被朱厚照派往长江江堤应天府段,进行修堤前的最后勘察。

    其实,长江应天府段的情况,应天府衙就了解情况,但是朱厚照为了能够更加高效、科学地筑坝修堤,派人前去实地勘察,掌握第一手资料,对接下来的工作十分有利。

    王鏊等人加班加点,很快就把应天府各级衙门应该留下多少吏役,应该清除多少吏役,各级吏役应该涨多少工钱,都测算清楚了。

    朱厚照接过刘瑾从王鏊手里拿过的最后情况,看了看,十分满意地说道:“王大人。你们可真是神速呀。本宫看了,非常好。武大人,就按此方案进行。为留下的吏役涨工钱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