除了永嘉南渡,是一次集体性的世家大族南迁,大多数的政府移民,迁出去的都是普通老百姓,作为一名大槐树移民的后人,可能要找各种可能找到的观点证据来驳斥这个看法,但很可惜,这就是事实。
现在,我们还是把目光集中在合一所处的这个村落。村子不大,几百户人家,主要有四个姓的人家:水姓、古姓、晁姓、侯姓。其他姓也有一些,多是单门独户。这几个大家族,历来也有通婚传统,久而久之,盘根错节,整个村子的人都能攀上亲戚关系。这几个大姓人家,也各有特点。
水姓,常居西部,人口数量居以上四姓之首,多数生活殷实,当年水家老祖带着三个儿子由大槐树来到此地落地生根,他们主要聚集在村子的西北和西南方向,家族的坟从房屋望去一路西南沿河靠路。因着合一这一支的关系,水家又是有着读书人、文化人称呼的家族,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,水姓一族的族谱是以上几个家族中修整的最为完备的,条陈清晰,自大槐树迁来此地第一世祖世荣开始,下分为几个“院”,当时移民迁出时,多是父母带着几个未成年儿子整家搬迁,不会让一个家庭里边有几个儿子,走一部分留一部分,以家族为单位也是按照支系尽量整齐迁移,这样让移民在新的地点繁衍生息,也防止在漫长的移民路途中灾荒生病,面对的未知的生命威胁,更是防止移民偷偷逃跑这个惨酷的现实。他们到了新的居住地,经过两三代,就会涉及到分家,再经过若干代际更迭,就形成了不同的分支,非常严谨。女人是没有全名出现在族谱上的,嫁进来的都以“某某氏”为称呼,而出生的女儿们,则只会写上“第几女,适某地某姓”,历史、时代、传统,就是这么不平等。
水姓拥有村子里的唯一的铁匠,这铁匠名字寄寓了他的家人对他的殷切期望,“文明”。铁匠文明家的院子也是用黄土打坯,土坯的外面用黄土和泥加上一些麦收厚的秸秆碎混合到一起,然后均匀的涂抹到外墙的表面,其实正屋也是这么个建造法,只不过,正屋有个功能区分,正中间就是一张四方桌,上面油渍渍的好像是永远也擦不干净,桌子的两边放着两把半旧的椅子,其中靠东边的那把椅子上放着一条黑黢黢的毛巾(比抹布不如),椅子和桌子的后面,是用泥土和成的类似于条案的东西,上面歪咧咧的放着一把缺了口、壶盖上栓着一条油色黑黄的绳子、出水口深棕色深浅不一的茶壶,还有几个磕破了口的茶碗。
在桌子的右边,两米左右,就是土炕了,土炕同样的,基础构造是经过极端压缩密度相对较高的土坯,其他部分还是跟墙面材料一样的土泥秸秆碎混合体,土炕的最里边有几个花布包袱,很破旧,虽然破旧,其中两个还是铁匠文明当初的媳妇陪嫁带来的,那就算是他的全部衣物。用粗麻布纺织而成的被褥,散发着与打铁温度相反的潮霉味道、半卷着,当然了,卷不卷是没多大关系的,来铁匠家的人是不会进到这间屋子的。土炕的尽头有一个连接点,是一个灶台,灶台的上面有一口黑色大铁锅,真的搞不明白,为什么要放一个可以养活几十个人吃饭的大铁锅,可能每次刷锅浪费的饭渣子都能够一个人吃饭了(难道是因为这个,家家户户都养动物?),总之有锅就有盖,木头做的,只不过边沿已经熏黑,面板又油又脏,旁边放着一个小风箱,烧火做饭用的,这个灶台的底部有一个神奇的通道,可以通到土炕的每一个角落,在寒冷的冬天,他们就是靠着这个打败外面的冰天雪地,土炕中间是空的,有烟道,并且烟道一直通向房顶。土炕直接连着屋子的南北两个墙,向南的墙上,开着一小扇窗户,用最简单的格子,用面糊糊上一层灰白色的窗格纸。屋门是有的,薄薄两层板,加上一个用来买自己心安的木门插,地面凹凸不平,有几个点因为常年走人,表面变得光滑,与其他的地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,鲁迅先生说的对:其实世界上本没有路,走的人多了,也便成了路。
院子的最角落放着一个馊桶,家家必备,夜间应急用,虽然突兀,在村民眼中却十分正常。
铁匠文明,他的妻子是邻村某户,说不上漂亮,但也算是端正清秀,两个人刚成亲倒也是和睦,生活虽辛苦,但也算是有些盼头。谁知道,天有不测风云,婚后半年的光景,那媳妇就害了病,先是没有精神,脸色越来越黄,越来越暗,再后来就听说吃饭受到了影响,没有几个月,整个人皮包着骨头,瘦的不成样子,说病吧,村里大夫也没瞧出什么毛病,说不是病吧,这一天一天眼看着就一天不似一天,都说是庄稼人壮实,可不是嘛,壮实的都活下来的,不壮实的,都再也见不到了,铁匠媳妇就是后者:在一个结了冰的季节的晚上,吊着一口气的铁匠媳妇,去了。昏黄的灯光照着孑然的铁匠的脸,看不出表情。
平常人家,从铁匠媳妇断气开始算一天,中间隔一天,然后就下葬,铁匠那几天更加的沉默,不知道从哪里寻来一些烟叶,装着他的眼袋锅,不停的抽,来人了,也不打招呼,让吃饭就吃饭,不喊他吃饭,他也从没有觉得饿,他没有觉得天塌了,也没有觉得天亮了,他习惯了艰难困苦,不觉得了。
当然,唯一的不同在于,铁匠媳妇下葬的那天晚上,铁匠文明破天荒的,打了整整一晚上的铁,晚上声音传得远,那一天晚上,整个村子的人都听见了铁匠打铁的声音,整个村子,都失了眠。
现在,我们还是把目光集中在合一所处的这个村落。村子不大,几百户人家,主要有四个姓的人家:水姓、古姓、晁姓、侯姓。其他姓也有一些,多是单门独户。这几个大家族,历来也有通婚传统,久而久之,盘根错节,整个村子的人都能攀上亲戚关系。这几个大姓人家,也各有特点。
水姓,常居西部,人口数量居以上四姓之首,多数生活殷实,当年水家老祖带着三个儿子由大槐树来到此地落地生根,他们主要聚集在村子的西北和西南方向,家族的坟从房屋望去一路西南沿河靠路。因着合一这一支的关系,水家又是有着读书人、文化人称呼的家族,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,水姓一族的族谱是以上几个家族中修整的最为完备的,条陈清晰,自大槐树迁来此地第一世祖世荣开始,下分为几个“院”,当时移民迁出时,多是父母带着几个未成年儿子整家搬迁,不会让一个家庭里边有几个儿子,走一部分留一部分,以家族为单位也是按照支系尽量整齐迁移,这样让移民在新的地点繁衍生息,也防止在漫长的移民路途中灾荒生病,面对的未知的生命威胁,更是防止移民偷偷逃跑这个惨酷的现实。他们到了新的居住地,经过两三代,就会涉及到分家,再经过若干代际更迭,就形成了不同的分支,非常严谨。女人是没有全名出现在族谱上的,嫁进来的都以“某某氏”为称呼,而出生的女儿们,则只会写上“第几女,适某地某姓”,历史、时代、传统,就是这么不平等。
水姓拥有村子里的唯一的铁匠,这铁匠名字寄寓了他的家人对他的殷切期望,“文明”。铁匠文明家的院子也是用黄土打坯,土坯的外面用黄土和泥加上一些麦收厚的秸秆碎混合到一起,然后均匀的涂抹到外墙的表面,其实正屋也是这么个建造法,只不过,正屋有个功能区分,正中间就是一张四方桌,上面油渍渍的好像是永远也擦不干净,桌子的两边放着两把半旧的椅子,其中靠东边的那把椅子上放着一条黑黢黢的毛巾(比抹布不如),椅子和桌子的后面,是用泥土和成的类似于条案的东西,上面歪咧咧的放着一把缺了口、壶盖上栓着一条油色黑黄的绳子、出水口深棕色深浅不一的茶壶,还有几个磕破了口的茶碗。
在桌子的右边,两米左右,就是土炕了,土炕同样的,基础构造是经过极端压缩密度相对较高的土坯,其他部分还是跟墙面材料一样的土泥秸秆碎混合体,土炕的最里边有几个花布包袱,很破旧,虽然破旧,其中两个还是铁匠文明当初的媳妇陪嫁带来的,那就算是他的全部衣物。用粗麻布纺织而成的被褥,散发着与打铁温度相反的潮霉味道、半卷着,当然了,卷不卷是没多大关系的,来铁匠家的人是不会进到这间屋子的。土炕的尽头有一个连接点,是一个灶台,灶台的上面有一口黑色大铁锅,真的搞不明白,为什么要放一个可以养活几十个人吃饭的大铁锅,可能每次刷锅浪费的饭渣子都能够一个人吃饭了(难道是因为这个,家家户户都养动物?),总之有锅就有盖,木头做的,只不过边沿已经熏黑,面板又油又脏,旁边放着一个小风箱,烧火做饭用的,这个灶台的底部有一个神奇的通道,可以通到土炕的每一个角落,在寒冷的冬天,他们就是靠着这个打败外面的冰天雪地,土炕中间是空的,有烟道,并且烟道一直通向房顶。土炕直接连着屋子的南北两个墙,向南的墙上,开着一小扇窗户,用最简单的格子,用面糊糊上一层灰白色的窗格纸。屋门是有的,薄薄两层板,加上一个用来买自己心安的木门插,地面凹凸不平,有几个点因为常年走人,表面变得光滑,与其他的地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,鲁迅先生说的对:其实世界上本没有路,走的人多了,也便成了路。
院子的最角落放着一个馊桶,家家必备,夜间应急用,虽然突兀,在村民眼中却十分正常。
铁匠文明,他的妻子是邻村某户,说不上漂亮,但也算是端正清秀,两个人刚成亲倒也是和睦,生活虽辛苦,但也算是有些盼头。谁知道,天有不测风云,婚后半年的光景,那媳妇就害了病,先是没有精神,脸色越来越黄,越来越暗,再后来就听说吃饭受到了影响,没有几个月,整个人皮包着骨头,瘦的不成样子,说病吧,村里大夫也没瞧出什么毛病,说不是病吧,这一天一天眼看着就一天不似一天,都说是庄稼人壮实,可不是嘛,壮实的都活下来的,不壮实的,都再也见不到了,铁匠媳妇就是后者:在一个结了冰的季节的晚上,吊着一口气的铁匠媳妇,去了。昏黄的灯光照着孑然的铁匠的脸,看不出表情。
平常人家,从铁匠媳妇断气开始算一天,中间隔一天,然后就下葬,铁匠那几天更加的沉默,不知道从哪里寻来一些烟叶,装着他的眼袋锅,不停的抽,来人了,也不打招呼,让吃饭就吃饭,不喊他吃饭,他也从没有觉得饿,他没有觉得天塌了,也没有觉得天亮了,他习惯了艰难困苦,不觉得了。
当然,唯一的不同在于,铁匠媳妇下葬的那天晚上,铁匠文明破天荒的,打了整整一晚上的铁,晚上声音传得远,那一天晚上,整个村子的人都听见了铁匠打铁的声音,整个村子,都失了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