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九五飞天龙。”

    “那又怎样?”

    “我可以随意一掌击开山石。”

    “何以见得?”

    “我可以当场一试,但是这儿没有大石头,我去搬一块儿来。”

    “不必了,我和你开个玩笑,这不是什么神功秘籍,这是我参悟华夏本义的一个起点儿。”

    “哦,那我献丑了。”

    “没有,你没有献丑,真的你挺好的,是我们没有在一个理念上。在座的诸位有谁知道华夏的本义吗?”

    “冕服华章曰华,大国曰夏”

    “夏,大也。中国有礼仪之大,故称夏;有服章之美,谓之华。华、夏也。”

    “华,荣也。夏,中国之人也,珿中原之人。”

    “所谓“华夏”,指文化而言。因中华重文化,故以之自称。”

    “所谓华夏,民得其生,国得其昌,政得其远;君得其名,民得其利。故中华以华夏自美。”

    “好了,你们不要再争论了,你们说的这些其实都是历朝大师的附会引申之说,根本不是华夏的本义。看看屏风上的这句话:杜宇啼血,巴蜀无悔,望帝子规嗁渚夏;吴越吞声,潇湘有泪,零陵斑竹道虞华。好,就是从这两句话里有所发现的。

    我们先看看有关姚重华的传说,第一个传说生而重瞳,孝顺友爱,善于制陶。得到四岳推荐,经过重重考验,得到唐尧的认可与禅位。传其称号为有虞氏,姓妫氏姚,名重华,字都君,谥曰“舜”。因国名“虞”,故又称虞舜。他是帝颛顼的六世孙(颛顼-穷蝉-敬康-句望-桥牛-瞽叟-重华),自五世祖穷蝉起都是平民。帝舜从小受父亲瞽叟、后母和后母所生之子象的迫害,屡经磨难,仍和善相对,孝敬父母,爱护异母弟弟象,故深得百姓赞誉。舜生于姚墟,辛勤耕稼于历山,(一说今鄄城历山,一说今济南千佛山)渔猎于雷泽(今属山东菏泽),在黄河之滨烧制陶器,在寿丘(今山东曲阜)制作日用杂品,在顿丘(今河南浚县)、负夏(今山东兖州)一带经商做生意。因品德高尚,在民间威望大。这个故事里面说三皇五帝之一的舜是重瞳,这可能吗?显然是不可能的,但是古人就这样瞎编排自己的祖先,而且还是皇帝级别的人物啊?所以我一直觉得,要么是古人的书写手法上或描述上出了问题。要么就是我们没能理解或吃透古人的思路或理念。

    再看第二个传说,传说聪明美丽的娥皇和女英,是上古时部落酋长尧帝的两个女儿。也称“皇英”。尧帝晚年,想物色一个满意的继承人。他看到舜是个德才超群的大贤人,于是,就把帝位传给了舜,并让娥皇和女英作了舜的妻子。

    娥皇封为后,女英封为妃。舜不负尧的信任,让禹治洪水,使人民过上了安定的生活,娥皇、女英也鼎力协助舜为百姓做好事。舜帝晚年时,九嶷山一带发生战乱,舜想到那里视察一下实情。舜把这想法告诉娥皇、女英,两位夫人想到舜年老体衰,争著要和舜一块去。舜考虑到山高林密,道路曲折,于是,只带了几个随从,悄悄地离去。

    娥皇、女英知道舜已走的消息,立即起程。追到扬子江边遇到了大风,一位渔夫把她们送上洞庭山,后来,她俩得知舜帝已死,埋在九嶷山下,便天天扶竹向九嶷山方向泣望,把这里的竹子染得泪迹斑斑。后来,她俩投湘水而亡,成了湘水之神。汉刘向《列女传??有虞二妃》云:“有虞二妃,帝尧二女也,长娥皇,次女英。”《山海经》载:“洞庭之中,帝二女居之,是常游于江渊,出入必以飘风暴雨。”晋张华《博物志??史补》云:“舜崩,二妃啼,以涕挥竹,竹尽斑。”今江南有“斑竹”、“湘妃竹”之说,盖出于此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