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山中出来,绕到熔铁场,这里的气味更加难闻。宋瑛早准备了数十块湿布,分给李诚中和冯道等人。众人用湿布捂着鼻子,沿谷道进入。

    一进溶铁场,李诚中就被深深的震撼了!

    熔铁场建在一侧山壁之畔,十架圆柱状的大炉子立在当地,每架炉子都有三、四人那么高。炉下数十人辛苦的忙碌着。轮班往炉口鼓风,或是搬运着成框的铁石和其他材料。震天的号子响彻山谷。炉子一侧开有烟口,浓烟从烟口滚滚而出,向上空攀升。好一副大工业的景象!

    “高炉?!”李诚中有些目瞪口呆,一刹那间,仿佛有种置身后世大钢铁厂的感觉,只不过这里没有巨大的厂房,没有原料传送带,一切都在露天之下。他穿越前在部队服役时。部队曾经组织过很多次军民共建活动,其中一次便是到附近的邯郸某钢铁厂参观,眼前似曾相识的场景令他一度有些失神。当真是不看不知道,一看吓一跳,古人的智慧再次令李诚中为之折服、倾倒。

    宋瑛一副技术官僚的作派。兀自滔滔不绝讲解着:“高炉?都督,此为竖炉……嗯,高炉之称也不为谬,确实很高……这些炉子是由岩砖和黄泥搭建而成。可以耐火……从上坠入铁石、木炭、石灰等物,从下方鼓风。材料的配比也有讲究……”

    冯道打断道:“不用说这些,你就告诉都督每炉可产多少铁就是了。”

    宋瑛顿了顿,挠了挠头,道:“长史莫怪,瑛确实有些饶舌了……每炉每日可产铁五百斤,平日只开八架,壬、癸两字炉为备用,所以,月产……”

    冯道和宋瑛都认为跟李诚中将具体的炼铁方式没有必要,但李诚中却敏锐的抓住了其中的关键,他插口道:“等等,宋知事,你刚才说,加木炭?”

    宋瑛一愣,道:“是,与普通木柴相比,木炭的炉温更高一些。”

    李诚中印象里,参观钢铁厂的时候,技术师父曾经讲解过,应当添加焦炭。用焦炭替代木炭是炼铁工艺的巨大进步,不仅温度更高,而且还可以起到很好的还原作用,使得高炉炼铁直接成为可能。当然,具体“还原”什么,怎么就算得上“巨大进步”,李诚中对此没有概念,当年的技术师傅对他们这些当兵的也没有多做解释——解释了估计也没人听得懂,但他此刻却可以提出来,指出下一步发展的方向,具体问题由技术人员来解决。当下便道:“可以用焦炭取代木炭。”

    “焦炭?”

    “唔,用煤……用黑石炼制而成,类似于木炭的炼制原理。应当是密闭条件下加热黑石,获得一种类似于木炭的东西。”

    “黑石啊?前人曾用黑石直接替代木炭,但出来的铁不堪使用。”宋瑛道。

    “那是因为其中‘硫’的成分太高,这一点可以用加大石灰的配比来解决。具体怎么做,你们可以试试,用黑石比照木炭的制法炼制焦炭,以焦炭替代木炭,这是其一。其二,加高加大炉子,可以铸造更高一倍、甚至两倍的高炉来炼铁,这样可以加大产量。其三,送入风道也要加入,你们目前送入的是冷风,可以加长通风道,让风吹入高炉之前成为热风。其四,风箱太小,以人力鼓风效能很低,建议你们引水流过来,类似于种田灌水的水车,以水力输送风力,具体是这样的……”

    李诚中搜肠刮肚般将模糊的记忆和认知全部倾倒出来,他讲述的都是原理,具体操作方法还需要宋瑛等人自行琢磨,但就算是这样模糊而粗略的原理,也让宋瑛等铁山的负责官员们眼前一亮,连忙用笔记录下来。

    “这样的高炉需要多长时间建成?”李诚中讲述完后问道。

    宋瑛仔细想了想,道:“三个月内可以建成一座,建造都督所说的高炉并不难,难的是焦炭的炼制方法,这个还需要琢磨,另外都督所说以水力灌风,这一点也不难,但是需要人力,最近的溪流离此还有五里地……”

    冯道在一旁问:“都督所说之法得用否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