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午,天上乌云密布,但行宫里,无论是宫人还是禁卫,一个个脸上都沐浴着“阳光”。

    这“阳光”来自一个喜讯:太子妃诞下一子,于是,宫内人人有赏。

    不仅宦者宫女杂工,包括禁卫,无论是当值的,还是轮休的,都有赏。

    加上前线战事顺利,齐国已灭亡,开封城内外喜气洋洋。

    但入宫向皇帝禀报后勤运输情况的皇太子李昉,所说的内容,却不是那么“喜气洋洋”。

    “前线捷报频传,各部兵马表现出色,但粮食的消耗很大,加上运输过程中的消耗...当然,这在预料之中,消耗并未失控。”

    “随着朝廷控制河东洛州陕州主要地区,以及清剿当地残余势力的战斗不断扩大,粮食的供应会愈发紧张。”

    李昉用一张张表格数据,以及示意图,向父亲讲解当前的后勤状况。

    简而言之,仗打得顺畅,而粮食的消耗也很大,虽然“成本控制”做得不错,但正如战前所估算的那样,楚军的后勤补给粮食补给开始接近极限。

    所以朝廷才打算发行第二期“国债”,筹钱筹粮,确保周转,以防万一。

    若战争规模继续扩大下去,即在灭齐之后灭周,就会面临一个“要么大胜,要么大败”的局面。

    如果楚军能够一直赢下去,攻入关中,攻入陇右,攻入益梁地区,将周军主力歼灭,一鼓作气灭掉周国,实现天下统一,那倒还好。

    若接下来的战事进展缓慢,与周国的战争旷日持久持续一年以上,那么,不仅军粮供应会出问题,朝廷用于镇守新得地区的兵力也会严重不足。

    没有军队镇守的地区,人心就会不稳,官府也无法在当地真正扎根。

    而大量存粮被用于前线作战补给,国内各地粮仓库存不足,对于天灾的承受能力就会下降。

    一旦发生较大规模的旱涝灾害,朝廷没有充足的存粮用于平抑粮价,或者赈济灾民,就会出大事。

    若是南方出大事,或许还有周旋的余地,可若是河北河南地区这些齐国故地出大事,导致烽烟四起,形势可能会急转直下。

    河南河北,长期为北国控制,虽然如今为楚国治下,但人心不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