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午,旷野里,黑压压的人群聚集成长线,由南至北,如同长蛇。

    哨声、呼喊声、吆喝声此起彼伏,人们挥舞着铁镐、铁铲,挑着一担担的土,使得一道沟渠的轮廓愈发明显。

    李笠站在一旁的土丘上,看着眼前这热火朝天的施工工地,很满意。

    他离开饶州,走陆路往东进入会稽地区,巡视三吴,少不了来视察这个十分重要的水利工程:苎溪运渎。

    太湖排涝工程东南段苎溪运渎,目前进展顺利,官府投入十余万厢兵,加上沿途定期服劳役的百姓,忙碌了一年多,工程即将在入夏前完工。

    完工之后,雨季时暴涨的太湖湖水,一部分走原先的三江水道,往东排入海中。

    一部分就经由苎溪运渎南排,排入会稽海湾。

    再加上太湖上游入水水系大规模修建堰坝蓄水,入水和排水都有了调节能力,太湖水患即将得到很好地治理。

    沿湖地区经过大规模开荒、屯田,变成鱼米之乡指日可待。

    李笠想到这里,颇为高兴,看着旁边悬挂的“太湖湖区水利工程示意图”,听官员们讲解这项规模庞大、建成后造福千年的大型工程。

    太湖,古称震泽、具区,又名五湖、笠泽,所在地区为一个盆地,地势上大致是西高东低,所以才构成一个大湖。

    太湖的入水,即上游水系,主要分布在湖区西面,即湖西。

    出水排水,入海通道,即下游水系,在湖区东面即湖东,有三条江,松江又称吴松江、娄江和东江,并称“三江”。

    先秦时,太湖周边就有水利工程,重点在航运及灌溉。

    历经秦汉、魏晋到现在,太湖往西有中江水道通长江,往北有丹徒运渎经曲阿自京口入江。

    又有大规模的塘堰,确保湖区周边农田灌溉,以及围湖造田。

    到了刘宋时,太湖雨季内涝问题愈发突出,有吴新兴人姚峤,因吴兴经常闹水灾,便花了二十年时间,通过实地勘察,提出了一个排涝方案:

    在太湖南的苎溪地区,向东南开挖一条水渠运渎,直达会稽海湾,为太湖开通一条新的排水通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