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生们仔细看着各个标本,将书上的名称,和“实物”一一对应,只觉颇有意思。

    很快,大伙的关注点,聚集在这些标本是如何做出来的。

    要知道,现在开始流行的植物“干”标本,因为制作过程中“脱水”的缘故,必然无法保证原本植物的翠绿,譬如叶子。

    若把植物浸泡在水里,时间一长,肯定会腐烂,同样会变色。

    但是,眼前这些湿标本,植物的根茎叶栩栩如生,叶子翠绿,所以,秘密在哪里?

    有学生问:“博士,这植物标本学生也曾做过,却都是干标本,不知这湿标本,用的是何种溶液浸泡,竟能让植株栩栩如生,郁郁葱葱?”

    姚察知道答案,但详细讲解起来十分麻烦,一时半会讲不清楚,便回答:

    “用的是保绿溶液,顾名思义,能保持植物标本的绿色,但具体成分,就不知道了。”

    原来如此,学生们点点头,继续围观这些植物标本。

    确实有许多家境优渥的学生,分不清五谷,或者只知“稻”,毕竟江南基本种植的都是稻。

    至于粟、麦、黍,只闻其名,未见其形。

    因为北粟麦南稻,南方许多地区,人们根本就没见过粟、麦、黍作物,遑论识别。

    若哪天见着了一株粮食植物,真是不知到底是粟、麦、黍中的哪一种。

    现在,有了绘图精致的《常见植物图编》,再加上栩栩如生的植物标本,可以让人直观了解五谷为何物。

    尤其粟,粟穗和狗尾巴草穗有些像,若有人不知道粟,光靠语言、文字描述,无法识别。

    若如此,就很容易被人戏耍:把狗尾巴草的穗,和粟的穗放一起,分不清就会闹笑话。

    现在,可不一样了。

    不仅农作物有各类“湿”标本,茶,麻、桑,也有标本,当然,因为其植株较大,所以标本多为叶子和部分枝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