晚上,沈笑夫打开《汽车的故事》,翻看一篇《打折的公共汽车票—闲话“外宾”》
改革开放初期的时候,我和几个年纪稍长的朋友在一起聊天。
那哥儿几个下海特早,按当时的标准看,已经可以被称作大款了。
不知道是谁先神的茬儿,说起砍价这件事儿来了。
其中有个朋友年纪最大见多识广,嘴上俏皮话也多。
他为砍价这个话题作了一个精辟的总结“如今这年月,除了公共汽车票不能砍价,剩下的全都能砍价儿。”
可不是么,上小学那会儿就知道,公共汽车票最便宜5分,最多也就一毛,后来北京的公交系统全面涨价,月票有效的公共汽车每张票最高一块五。
想坐车省钱还不容易,父辈为我们积累了无数宝贵经验。
譬如说,当年北京曾经有句流行语,“百日蹭车无事故”,逃票显然是最简单可行的方法。
当然,这种办法比较笨,属于粗放式经营,有点本事的不这么干。
父辈当中有不少人心灵手巧,人家能画,有画公共汽车月票的,还有画地铁月票的。
据说,在那个年代,吹口琴、画月票,都属于拍婆子。
所谓拍婆子,就是看到漂亮女孩之后,大胆地走上前去一拍人家肩膀,道:“晦,咱们认识一下吧。”
此典故曾见诸王小波的小说。
可是归根结底,不管你采取什么方式省这点票钱,当面锣对面鼓地去和售票员砍价,都是不可想象的事儿。不过时代自然不能轻饶了他们。
该补的票是少不了的。
在“外宾”们眼中,售票员的形象比当年的穆仁智强不了多少。
按照他们以往的生活经验,售票员简直就是在收阎王账。
改革开放初期的时候,我和几个年纪稍长的朋友在一起聊天。
那哥儿几个下海特早,按当时的标准看,已经可以被称作大款了。
不知道是谁先神的茬儿,说起砍价这件事儿来了。
其中有个朋友年纪最大见多识广,嘴上俏皮话也多。
他为砍价这个话题作了一个精辟的总结“如今这年月,除了公共汽车票不能砍价,剩下的全都能砍价儿。”
可不是么,上小学那会儿就知道,公共汽车票最便宜5分,最多也就一毛,后来北京的公交系统全面涨价,月票有效的公共汽车每张票最高一块五。
想坐车省钱还不容易,父辈为我们积累了无数宝贵经验。
譬如说,当年北京曾经有句流行语,“百日蹭车无事故”,逃票显然是最简单可行的方法。
当然,这种办法比较笨,属于粗放式经营,有点本事的不这么干。
父辈当中有不少人心灵手巧,人家能画,有画公共汽车月票的,还有画地铁月票的。
据说,在那个年代,吹口琴、画月票,都属于拍婆子。
所谓拍婆子,就是看到漂亮女孩之后,大胆地走上前去一拍人家肩膀,道:“晦,咱们认识一下吧。”
此典故曾见诸王小波的小说。
可是归根结底,不管你采取什么方式省这点票钱,当面锣对面鼓地去和售票员砍价,都是不可想象的事儿。不过时代自然不能轻饶了他们。
该补的票是少不了的。
在“外宾”们眼中,售票员的形象比当年的穆仁智强不了多少。
按照他们以往的生活经验,售票员简直就是在收阎王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