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大亮是贞观宰相,当年跟秦琅从丰州到交州,最后到朝中,一路搭档十分默契,他的儿子李奉诫虽说比父亲差点,但毕竟将门子弟,基本素养还不错的,有秦琅提携,也是做到了三品的大将军衔,调他入滇越做第一任节度使也没人反对,毕竟那边局势相比起西域要好的多。
滇越镇的核心便是后世孟加拉平原,原阿拉干国的海边渔村,在秦琅的建设下,规范为滇越大港,最后定名新福州,又在那置东辉军镇。
经过数年建议,东辉港已经很热闹,不仅成滇越道的军事经济中心,也成为了海上贸易的一处重要的港口,尤其是秦家在这里投入很大,秦琅还派出了好几个儿孙过来镇守。
最后还把七弟秦彦道派到东辉港,在东辉港呆了三年后,如今李奉诫上奏朝廷,为秦彦道请功,枢密院里的程处默王玄策苏定方这几位大帅,自然也是很痛快的就提升秦彦道为吴国公、滇越道节度副使、东辉镇兵马使兼新福州刺史。
秦彦道娶的是已故鄂国公尉迟宝琳的女儿,能力也还是有的,不过滇越这地方没有什么大敌,隔着恒河的南天竺东天竺都是军阀割据,土邦混战的局势,自顾不及,而阿拉干、小婆罗门,以及大秦婆罗门这三个被灭的国家,过去在天竺大战中,倒是能偏安一隅。
可当大唐从东面翻越大黑山这道天险过来降维打击,他们就只能举手投降了,经过数年的统治,现在滇越道的土人基本挺老实的,不老实的部落都被滇越军扫荡干净,直接把人捉了为奴隶,把寨子烧了。
老实归附的,倒是暂时还比较客气,只是要求编户齐民,服役纳税,子弟入学而已。
李奉诫和秦彦道两人都是将门子弟,本事都有,但比不了秦俊程处默这等猛人,所以镇守在滇越,没有如西域那般威猛,行事比较保守。
甚至李奉诫这个节度使,很热衷于在滇越跑马圈地,忙着搞棉花、黄麻、甘蔗种植园,甚至现在又开始搞起了胡椒等香料种植,滇越军的军额只有两万多,但是他居然搞出了一个十万人的屯田军团,都是由征发的部落番人组成的,加上滇越军子弟做为屯田军的管理者,到处都是军屯。
产出的黄麻、棉花、蔗糖等很方便的运到东辉港,然后通过秦彦道的关系,卖给东辉港的秦琅儿孙们,由海船再转运回吕宋加工。
那支十万人的番人屯田军团,实际上就是滇越军的佃户一般,专门种地,李奉诫给他们分成,与出租招佃没什么不同,区别就是军事化管理,甚至由滇越军圈地、提供种子、畜力,收购产出等等。
搞的还挺红火的。
滇越军偶尔也进山收拾一些不服的土蛮,也就是合法的抢劫和捕奴,捕到的奴隶部份送入军屯,部份在东辉港拍卖掉。
凭着这一套动作,李奉诫也实现了滇越军的自给自足,完全不需要朝廷财政拔款供养军队,他们还能够每年向朝廷上缴税款节余,以及向皇帝进贡。
滇越军还年年给自己分红发福利,小日子潇洒的很,不仅个个圈了很多田地,还分了奴隶,士兵们的家眷落户滇越,全成了奴隶庄园主。甚至一些识时务归附的早的土酋长,现在也日子过的很潇洒,他们也跟着种甘蔗种棉花种黄麻这些,种出来的滇越军收购,从中还能赚一笔差价。
有了良好的产出销售渠道,土酋们的收入大增,而东辉港的兴盛,又带来了大量唐货,比之过去的价格要便宜的多。
毕竟以前这里虽然也是蜀身毒道的丝路上,但只有险要的茶马道,靠着蜀地小马或驴骡驮运或是人背肩挑的运货,货物从巴蜀等地运过来,成本提升了许多,而且供应量还不足,导致货少价格又高。
但现在通过海上船运,大量货物积中到东辉港,然后再沿河运往内地,价格比之过去实惠太多,土酋们也都消费升级。
滇越镇的核心便是后世孟加拉平原,原阿拉干国的海边渔村,在秦琅的建设下,规范为滇越大港,最后定名新福州,又在那置东辉军镇。
经过数年建议,东辉港已经很热闹,不仅成滇越道的军事经济中心,也成为了海上贸易的一处重要的港口,尤其是秦家在这里投入很大,秦琅还派出了好几个儿孙过来镇守。
最后还把七弟秦彦道派到东辉港,在东辉港呆了三年后,如今李奉诫上奏朝廷,为秦彦道请功,枢密院里的程处默王玄策苏定方这几位大帅,自然也是很痛快的就提升秦彦道为吴国公、滇越道节度副使、东辉镇兵马使兼新福州刺史。
秦彦道娶的是已故鄂国公尉迟宝琳的女儿,能力也还是有的,不过滇越这地方没有什么大敌,隔着恒河的南天竺东天竺都是军阀割据,土邦混战的局势,自顾不及,而阿拉干、小婆罗门,以及大秦婆罗门这三个被灭的国家,过去在天竺大战中,倒是能偏安一隅。
可当大唐从东面翻越大黑山这道天险过来降维打击,他们就只能举手投降了,经过数年的统治,现在滇越道的土人基本挺老实的,不老实的部落都被滇越军扫荡干净,直接把人捉了为奴隶,把寨子烧了。
老实归附的,倒是暂时还比较客气,只是要求编户齐民,服役纳税,子弟入学而已。
李奉诫和秦彦道两人都是将门子弟,本事都有,但比不了秦俊程处默这等猛人,所以镇守在滇越,没有如西域那般威猛,行事比较保守。
甚至李奉诫这个节度使,很热衷于在滇越跑马圈地,忙着搞棉花、黄麻、甘蔗种植园,甚至现在又开始搞起了胡椒等香料种植,滇越军的军额只有两万多,但是他居然搞出了一个十万人的屯田军团,都是由征发的部落番人组成的,加上滇越军子弟做为屯田军的管理者,到处都是军屯。
产出的黄麻、棉花、蔗糖等很方便的运到东辉港,然后通过秦彦道的关系,卖给东辉港的秦琅儿孙们,由海船再转运回吕宋加工。
那支十万人的番人屯田军团,实际上就是滇越军的佃户一般,专门种地,李奉诫给他们分成,与出租招佃没什么不同,区别就是军事化管理,甚至由滇越军圈地、提供种子、畜力,收购产出等等。
搞的还挺红火的。
滇越军偶尔也进山收拾一些不服的土蛮,也就是合法的抢劫和捕奴,捕到的奴隶部份送入军屯,部份在东辉港拍卖掉。
凭着这一套动作,李奉诫也实现了滇越军的自给自足,完全不需要朝廷财政拔款供养军队,他们还能够每年向朝廷上缴税款节余,以及向皇帝进贡。
滇越军还年年给自己分红发福利,小日子潇洒的很,不仅个个圈了很多田地,还分了奴隶,士兵们的家眷落户滇越,全成了奴隶庄园主。甚至一些识时务归附的早的土酋长,现在也日子过的很潇洒,他们也跟着种甘蔗种棉花种黄麻这些,种出来的滇越军收购,从中还能赚一笔差价。
有了良好的产出销售渠道,土酋们的收入大增,而东辉港的兴盛,又带来了大量唐货,比之过去的价格要便宜的多。
毕竟以前这里虽然也是蜀身毒道的丝路上,但只有险要的茶马道,靠着蜀地小马或驴骡驮运或是人背肩挑的运货,货物从巴蜀等地运过来,成本提升了许多,而且供应量还不足,导致货少价格又高。
但现在通过海上船运,大量货物积中到东辉港,然后再沿河运往内地,价格比之过去实惠太多,土酋们也都消费升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