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自古以来便是立嫡立长,现在皇帝在嫡长子还健在的情况下居然打算立庶幼子,朝臣们怎么可能会答应?

    于公于私,都不可能同意。

    于公,皇长子辩的母族有一位大将军,一位车骑将军,两人都担任过河南尹,还都掌过兵权,势力盘根错节,弄不好就会搞出大乱子。

    于私,皇帝作为表率都行了废长立幼之事,那让各大家族的庶子次子们如何才能安心认命?很容易便搞得家宅不宁,出现兄弟阋墙的情景。

    所以结果自然是群情汹涌,一片反对之声。

    甚至有人上书建议“皇子协聪颖早慧,宜封王”。

    这一招黄琬觉得走的极妙,等于是在“以彼之矛,攻彼之盾”。

    你皇帝不是夸皇子协聪明早慧端庄明事么?既然这么好,当日要提前封王作为奖励!

    封王对于无心皇位的皇子而言确实是个奖励,因为可以开府建衙,不像在雒阳还要受到诸多限制管束,如果封地不错那更是一种恩宠。

    所以这个提议这看起来似乎是在为刘协好,让他享受提前封王的荣誉和利益。

    但对于有望太子之位的刘协来说,封王便意味着其要离开雒阳,远离皇宫,离开皇帝身边。

    因为通常封王之后便要“就国”,前往封地进行管理统治。虽然现在的藩国压根就不需要封王的管理,但人还是必须要去封地的,并且非奉诏不得擅离。

    现在皇子辩最大的劣势便是寄养在外,虽然不知道寄养在何处,但总归是不在宫中皇帝身边,而皇子协却由董太后进行抚养,就住宫内,每日昏定晨省,皇帝日日能见着,感情自然是不同。

    可若是将其封王就国,那么皇子协唯一的优势不再,时日一久,自然就不成威胁。

    但皇帝并未同意。

    虽然皇帝此后再也未曾提过夸赞皇子协之词,可没人会单纯的认为此事便就此罢休。

    在黄琬看来,皇帝想要增设西园军,未尝不是在为以后的动作做铺垫。

    而杨公之所以会收何进入门墙,何进之所以会养寇自重,也全部都因为一件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