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连串的“数万将士”让朱以海再次改变了口风,“那……还是按越国公的意思办吧?”

    张煌言岂能同意,上前一步道:“荒唐!这是要效仿前朝,以莫须有的罪名,冤杀一个刚刚为国立功的功臣吗?”

    张国维难得地强硬起来,“殿下,此事若按越国公之意行事,请殿下允准老臣辞官。”

    朱以海这下为难了,倒不是他真在意张国维的辞任,而是张国维等人,一直是朱以海依仗对抗方、王二人的工具。

    所以,真到了这个时候,朱以海只能去选择一方。

    在朱以海心里,这一方,永远不可能是方国安。

    “孤深以为,张尚书、钱御史、张编修三位所言有理,越国公,你弹劾吴争之事,容后再议。”

    方国安眼见不妙,这事说到这份上,关键点在于吴争的罪名无法落实。

    但这一点,在场官员基本上都心里有数,只是顾及到方国安不说破罢了。

    屁大的绍兴府,谁不知道,越国公回撤的船队里有二十船那玩意?

    这要是一船,还能瞒得住,二十船,想不让人知道,那就比登天还难。

    所以关键的问题还是在实力,方国安已经将底牌一早地亮了出来,那就是他麾下“数万将士”。

    这确实是实力的威压,但有时实力并无法左右局势。

    譬如象现在,很明显张国维等人不吃他这套。

    这世上确实有硬骨头,就算打不过你会死,宁可去死,也不跪下求饶。

    宁为玉碎,不为瓦。

    方国安不能真造反,至少现在不能。

    光复杭州,不仅成就了自己的名声,同样成就了朱以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