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备借着学习水师战术打法的名义,在皖口停留了几日,等到了刘琦一行人,继而逆江而上,奔赴襄阳。
之前从豫章回襄阳,水路近有千里之遥。今从吴会到豫章,水路也接近千里之遥,约有两千里的江水航路,又是逆水而行,足够二刘花时间赶路。
在皖口送别二人,霍峻返回皖城继续处理他种田治军的事业。
此前霍峻力排众议,选择荒废的皖城作为鄱阳郡的新郡治,众人难以理解。但皖城所展现出来的独特资源地理优势,却是让众人渐渐扫除了当初的质疑。
修缮完成的乌石堰,引皖水灌溉东西两岸的田亩四千余顷,这些搬迁到皖城的百姓利用火耕水耨,从去岁开始种植水稻,风调雨顺,今年稻米丰收,官府不收税收,搬迁来皖城的兵卒家眷终于可以自我足食。
实际上,霍峻的帐下督万人兵马,并不正确。那万人士卒不属于脱产士兵,而是属于军户,闲时操练,农忙耕作,仅以免税作为募兵条件,为了保证军纪及战斗力,士兵作战时也要给工资。
在丹阳之战后,来自荆楚的物资、钱粮逐渐枯竭,豫章、庐陵亦是入不敷出。军士作战的利益更多靠战后的缴获,因而在平定吴县后,二刘尽取出府库金银犒劳将士。其目的不仅有分封战功的意味,更有激发将士下一次作战的想法。
在江左平息后,霍峻帐下保留万人兵卒,已失去了存在的意义。霍峻除了保留丁奉统率的千人精锐,将剩余的九千人分成三批轮换,每批三千人,戍卫舒城及巢湖,为期二个月。
万人军士的由荆州豪人、浔阳矿工、鄱阳渔民、江左败卒等部分组成。这万人军士及其家眷,几乎都被霍峻安排到鄱阳郡的江北流域。没有作战,万人军士每年从军四个月;若逢紧急作战,万人军士可在十日内完成集结。
有良田可安置军队家眷,皖城的另外的一种资源也让霍峻利用起来,即天柱山内的铁矿资源。
自东汉以来,随着江淮被开发,皖城所在的潜山盆地有了大量人口居住,随之皖城周围的铁矿也被人所发现。在潜水以北,天柱山边缘的水喉亭便有铁矿被发掘,即山治铸铁石,铸造农耕器具。
今日霍峻从皖口坐船顺潜水北上,便是为了到水喉亭视察铁矿的进展状况。
潜水上,数艘舟舸逆江而上,行至河畔泥泞河滩,霍峻指着河道说道:“潜水从天柱山而出,河流汹涌,别观左右两岸,春夏季涨水,秋冬降水,可为水田耕种之地。”
说着,霍峻看向司马芝,问道:“今乌石堰四千余顷良田够否?我观田亩多是百姓耕作,少有荒废。”
汉代之时,一顷地为240亩,四千顷地则是在960,000亩左右,按照五口之家治田百亩的估算,仅够九千六百户的百姓耕种,且不算入因无人耕种,有百姓多占田亩等事。
当初设计开灌的乌石堰,初步满足了当下军户家眷及迁徙而来的百姓的耕种生活需求。若皖城想进一步扩张,修筑潜水堰势在必行。
主簿司马芝沉吟少许,说道:“启禀府君,皖水流野入江,百姓得鱼虾之饶,又有水亩之耕,足可食之。修筑潜水堰,灌溉水入田,行以耕作,并非不行,但人力限制,百姓缺水牛耕作,又少农牧器具。”
当下皖城有军户及江北流民耕作,暂时有了人口。火耕水耨是水田的耕种手段,但不代表水田不需要耕牛劳作。没有耕牛负重,只能让人劳作,且缺少铁制农具,也进一步限制了人力开发皖城。
之前从豫章回襄阳,水路近有千里之遥。今从吴会到豫章,水路也接近千里之遥,约有两千里的江水航路,又是逆水而行,足够二刘花时间赶路。
在皖口送别二人,霍峻返回皖城继续处理他种田治军的事业。
此前霍峻力排众议,选择荒废的皖城作为鄱阳郡的新郡治,众人难以理解。但皖城所展现出来的独特资源地理优势,却是让众人渐渐扫除了当初的质疑。
修缮完成的乌石堰,引皖水灌溉东西两岸的田亩四千余顷,这些搬迁到皖城的百姓利用火耕水耨,从去岁开始种植水稻,风调雨顺,今年稻米丰收,官府不收税收,搬迁来皖城的兵卒家眷终于可以自我足食。
实际上,霍峻的帐下督万人兵马,并不正确。那万人士卒不属于脱产士兵,而是属于军户,闲时操练,农忙耕作,仅以免税作为募兵条件,为了保证军纪及战斗力,士兵作战时也要给工资。
在丹阳之战后,来自荆楚的物资、钱粮逐渐枯竭,豫章、庐陵亦是入不敷出。军士作战的利益更多靠战后的缴获,因而在平定吴县后,二刘尽取出府库金银犒劳将士。其目的不仅有分封战功的意味,更有激发将士下一次作战的想法。
在江左平息后,霍峻帐下保留万人兵卒,已失去了存在的意义。霍峻除了保留丁奉统率的千人精锐,将剩余的九千人分成三批轮换,每批三千人,戍卫舒城及巢湖,为期二个月。
万人军士的由荆州豪人、浔阳矿工、鄱阳渔民、江左败卒等部分组成。这万人军士及其家眷,几乎都被霍峻安排到鄱阳郡的江北流域。没有作战,万人军士每年从军四个月;若逢紧急作战,万人军士可在十日内完成集结。
有良田可安置军队家眷,皖城的另外的一种资源也让霍峻利用起来,即天柱山内的铁矿资源。
自东汉以来,随着江淮被开发,皖城所在的潜山盆地有了大量人口居住,随之皖城周围的铁矿也被人所发现。在潜水以北,天柱山边缘的水喉亭便有铁矿被发掘,即山治铸铁石,铸造农耕器具。
今日霍峻从皖口坐船顺潜水北上,便是为了到水喉亭视察铁矿的进展状况。
潜水上,数艘舟舸逆江而上,行至河畔泥泞河滩,霍峻指着河道说道:“潜水从天柱山而出,河流汹涌,别观左右两岸,春夏季涨水,秋冬降水,可为水田耕种之地。”
说着,霍峻看向司马芝,问道:“今乌石堰四千余顷良田够否?我观田亩多是百姓耕作,少有荒废。”
汉代之时,一顷地为240亩,四千顷地则是在960,000亩左右,按照五口之家治田百亩的估算,仅够九千六百户的百姓耕种,且不算入因无人耕种,有百姓多占田亩等事。
当初设计开灌的乌石堰,初步满足了当下军户家眷及迁徙而来的百姓的耕种生活需求。若皖城想进一步扩张,修筑潜水堰势在必行。
主簿司马芝沉吟少许,说道:“启禀府君,皖水流野入江,百姓得鱼虾之饶,又有水亩之耕,足可食之。修筑潜水堰,灌溉水入田,行以耕作,并非不行,但人力限制,百姓缺水牛耕作,又少农牧器具。”
当下皖城有军户及江北流民耕作,暂时有了人口。火耕水耨是水田的耕种手段,但不代表水田不需要耕牛劳作。没有耕牛负重,只能让人劳作,且缺少铁制农具,也进一步限制了人力开发皖城。